这本书介绍了各种高效学习的方法,其中有几种方法,比较颠覆认知,书中认为学习时,应该有间隔的进行,而非集中式的重复进行,这样带来的好处是:能带来更长久的记忆,也就是长期记忆,而集中式练习则是短期记忆。花十分钟记忆十个单词所留存的记忆,不如分两次五分钟记忆十个单词所留存的记忆来得深刻。理由是:长期记忆的形成,需要有个巩固的过程,可能是数小时,可能是数天,在这期间,记忆痕迹得到加深,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连接,带来稳固的长期记忆,因此不要频繁的进行集中式学习,而是有间隔的进行,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带来短期记忆,有间隔的学习所耗费的精力远大于频繁的重复式学习,使用这种方式,学习起来也更加困难,但也不容易遗忘。理论上来说,遗忘的越多,重新回忆起来的难度越大,但所保持的效果越持久,不过,还是不要等到所学知识遗忘的差不多了后再去重新学习,那样的话,你基本回忆不起来,只能重新从头开始,得不偿失,等到所学知识有点儿遗忘再去学会比较好。
拿学习专栏来说,不要反复地去学习同一章节,而是有间隔地进行,这会带来长期记忆,在学完一章内容后,不要立刻练习所学内容,而是应该等遗忘一些后进行,效果要好于学完一章节后立刻进行练习的方式,学完后不容易忘,在学完后立刻进行练习,学完后容易忘。书中建议:学习知识或技能时,通过自我检测的方式,代替重复学习,并且有间隔地进行自测,就拿学习算法来说,不要一遍接一遍地重复去学,而应该在学习完某一算法后,通过自测的方式来逼迫自己的大脑去检索所学,拒绝机械式的重复重复再重复,这样所学的知识会更加稳固,留存的记忆更持久,书中还提到:自我检测后的延迟反馈会进一步加强学习效果,也就是在进行自测后,不要立马查看答案,而是应该间隔一段时间再查看。
在练习所学时,有顺序的练习比无顺序的练习效果差,且这期间,穿插不同类容类型的学习方式,所产生的效果,要比在熟练某一知识后,再进入下一学习内容的练习效果要好,不仅能保持长久的记忆,使所学知识不易遗忘,还能提高学习者的辨识能力,也就是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,能正确识别问题类型,根据所学知识,从脑海中搜寻出对应问题的解决方案。回想一下我们上学时的课本内容安排,都是有顺序地,由浅入深地进行,而我们在学习时,就是通过不断练习同一知识点直至完全掌握后,依次有顺序地进入下一知识点的学习,直到课程学完。这种通过大量练习同一类型的题目的方式,使我们在考试遇到时,能得心应手地解决,但面对综合题时,这些问题都被混合在了一起,且没有顺序,我们难以辨别题目真正要考察什么问题,无法辨别问题的类型,从而无法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。拿到生活上来说,你遇到的问题也是没有顺序,且都是混合在一起的,你难以辨别各个问题之间的差异,不清楚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,从而无法选取合适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。
面对这种现状,前面提到的穿插不同内容类型的学习方式能帮到你。简单来说,就是在当前学习内容掌握的还不熟练的情况下,跳入下一阶段的学习,这种方式比在当前学习内容练习熟练后,再顺序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方式,效果要好。例如,你在学完数组,哈希表,树,堆等数据结构后,在练习时,要在数组还未掌握熟练时,就进入树的练习,而不是等到完全掌握熟练一项内容才进入下一阶段的练习,你不能每学一样知识,待熟练后才进入下一阶段,应该以随机非顺序的方式进行,这种非顺序的穿插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能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。
这种学习方式如果转换到专栏学习的话,相当于在一个章节内容还未熟练的情况下就要进入下一章节的学习,比如,在学习完专栏章节1,2,3后,从章节2开始练习,待初步掌握,还未熟练时,进入章节1的练习,然后在未熟练时又进入章节2的学习,这种在练习期间,穿插各种不同学习内容的方式,比大量练习同一主题内容完全熟练后,再进入别的主题学习,效果要好得多,书中说的是远好于。
这样看来,这种学习方式还是很适合学习难度高的专业知识的,它能使所学知识停留在长期记忆,并能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,你一定不想体会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学完算法后,在下一次要用到时想不起来的尴尬境地,或者在遇到综合各种算法问题时,束手无措的苦苦挣扎,而以上的学习方式或许能帮到你。
总结:
- 间隔进行,更容易形成长期记忆
- 不能每学一样知识,待熟练后才进入下一阶段,应该以随机费顺序的方式进行。
有点道理阿。